臺灣,性別平等了嗎?Is Taiwan on the way to gender equality?
9 June 2016 - Impact Hub

2013 年,「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與奧美廣告合作,發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平面廣告。這則廣告以圖像顯示在 Google Search 中,輸入「女人應該/不應該 Women Should/Shouldn’t」、「女人不會/不能 Women Cannot」、「女人需要 Women need to」等關鍵字,呈現了國際間對現代女性,始終抱有不平等看法的事實。

 

這個月,Impact Hub Taipei將探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五項-「性別平等(Gender Equliaty)」,同時也讓大家思索如何衡量性別平等、達成性別平等以及男性所面臨到的不平等,當然如果我們要做到性別平等,改變文化態度(Cultural Attitude)是一種可行的做法。而下篇,我們將以「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賦權(Empowerment)」與「勞動市場(Labour Market)」三個面相來帶出台灣社群的回應。

 

In October 2013, UN Women and Memac Ogilvy & Mather Dubai piloted a series of creative ads, using genuine Google searches to reveal the widespread prevalence of sexism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The campaign “‪#‎womenshould‬” shows how far we still have to go to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So this month, Impact Hub Taipei presents you the fifth SDGs goal – Gender Equality, giving you a picture of how we can see gender equality, how to create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challenges of gender equality male would encounter. What’s more, we will also unveil responses to this goal from local community. They will further discuss from perspectives of reproductive health, empowerment and labour market.

2015 年 9 月,聯合國(United Nations)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並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作為 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17項指標

早在 1979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保障婦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醫療服務、商業活動和家庭關係等各方面的權利。而去年通過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 5 項目標即為「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旨在推動「消除對婦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歧視,以實現婦女賦權與性別平等」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五項:性別平等

2013 年,「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與奧美廣告合作,發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平面廣告。這則廣告以圖像顯示在 Google Search 中,輸入「女人應該/不應該 Women Should/Shouldn’t」、「女人不會/不能 Women Cannot」、「女人需要 Women need to」等關鍵字,呈現了國際間對現代女性,始終抱有不平等看法的事實。

 

搜尋的結果包含「女人不應該擁有權利」、「女人不應該工作」、「女人不應該當警察」、「女人應該乖乖待在家」、「女人不會開車」、「女人不會看地圖」、「女人需要安於自己的本分」、「女人不能教男人」、「女人需要更瞭解男人」等。

聯合國婦女署期望未來可在搜尋引擎裡看見以下結果 ──

「女人應該擁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女人不應該再繼續遭受性別歧視」;
「女人不能接受這些既定的看法」;
「女人需要被同等對待和尊重」。

UN Women 2013 年廣告。

圖片來源:UN Women

如何衡量性別平等?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認為性別不平等是阻礙人類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遂於 2010 年創編性別不平等指數(GII,Gender Inequality Index),從女性的「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賦權」(Empowerment)「勞動市場」(Labour Market)三個面向,來衡量一個國家因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人類發展損失。

圖三 性別不平等指數 GII 組成示意圖。圖片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圖三 性別不平等指數 GII 組成示意圖。圖片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GII 值介於 0~1 之間,值愈接近 0,表示該國發展潛能因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損失愈低,故 GII 值越低越好目前,熱帶非洲與南亞的性別不平等情況特別嚴重,兩地的女性仍然欠缺政治權利與社會地位。

性別不平等指數全球分佈情形。圖片來源: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圖三 性別不平等指數 GII 組成示意圖。圖片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將臺灣的資料帶入後,2014 年我國 GII 值為 0.052,與 UNDP 評比之 155 個國家相比,位居全球第 5 名,僅次於斯洛維尼亞、瑞士、德國與丹麥。與亞洲國家相比,我國表現最佳,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分居 14、 24 及 27 名。

2014 年我國 GII 與他國比較。圖片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臺灣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柢固。以現今的國際指標來看,臺灣社會的女權意識與性別平等的確發展進步,但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仍然存在。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6 年 2 月公布的薪資數據顯示,2015 年男性每人每月薪資平均 52,653 元,女性 43,709 元,兩者差距雖較 2014 年縮小,但女性薪資仍僅為男性的 83.01%,等於女性需要多工作約 54 天才能達到男性一年的薪資水準。

 

另外,「生育」對於女性來說不僅是一個甜蜜的負擔,對於要兼顧育兒與工作的職業婦女們來說,更是非常辛苦。根據《遠見雜誌》統計,女性在職場最常受到的騷擾與委屈,包括生理假限制過多、覺得女性不夠專業、職場性騷擾、懷孕女性求職困難、升遷機會不平等……2015 年,婦女新知基金會在五一勞動節進行了「友善生育職場大調查 #自己的職場自己評」,共回收 591 份問卷,調查顯示,57% 的女性擔心懷孕遭職場歧視、65% 的女性擔心請育嬰假會遭刁難。

 

2015 年,衛生福利部完成「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資料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婦女每 4 人中有 1 人在一生中曾遭受伴侶的暴力傷害,過去一年內曾受暴力的盛行率為 10.3%,其中精神暴力占 7.7%、經濟暴力占 3.4%、肢體暴力占 1.1%。臺灣已婚及曾有婚姻的婦女約 690 多萬人,若一年肢體暴力盛行率為 1.1%,推估一年有近 7 萬名婦女曾遭肢體暴力,但實際通報一年約 4.2 萬名,恐有四成案件未被通報。

 

以上種種資料顯示,臺灣距離實現「性別平等」的願景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如何達成性別平等?

 

臺灣性別工作平等法第一章第一條:「為保障性別工作權之平等,貫徹憲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之精神,爰制定本法。」雇主在職場上若發生性別歧視、性騷擾等行為,在確認構成後,不僅有道德上的責任,更有違法行為。然而,法律的規範只是揚湯止沸,向社會大眾宣導、證明並扭轉刻板印象,才是真正紮根的好方法。

 

也因此,有許多民間組織投入此議題,如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臺灣婦女展業協會、現代婦女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陽光婦女協會等機構,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婦女創業、重返職場,爭取婦女權益、推動性別平等理想等。

 

其中,對受暴婦女來說,就業不僅讓她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得以支付日常生活開銷,穩定的經濟狀況也可以提高受暴婦女離開暴力環境的可能,降低施暴者對她們的控制,成為維持身體與心理安全的重要元素。

男性也難逃的性別歧視

打從出生開始,男性的行為便受到社會的刻板印象所限制,例如要玩積木、不可以玩芭比娃娃、不可以哭、粉紅色是女生的顏色等。只要表現得稍微女性化一點,就容易被取笑、排擠,甚至霸凌。翻閱報紙上的工作招募,許多職位會特別註明僅限男性或女性,如主管、司機、技術人員限男性,會計、行政、服務人員限女性,這些現象對兩性來說都是不合理的限制。

 

2015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的社論《The weaker sex》提到,男人在職場上也可能會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尤其是富裕國家的藍領階層男性,他們所面臨的現實可能比女性來得更嚴峻。

 

隨著科技及工業發展,機器取代大量人力,就業市場工作機會減少,摩擦性失業(由於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信息交流不完全及市場組織不健全所造成的失業)情況加劇。其中,女性因為醫療、教育等服務業興起,能找到新的就職出口,但失去藍領工作的男性通常很難在職場上找到適合的角色,也難以找到伴侶,其結果就是成為無工作、無家庭、無願景的綜合體。

 

同樣是處於社會邊緣,男性的入獄和自殺比例都比女性更高,親子關係也比女性來得疏離,同時,社會上供給弱勢女性的援助也較多,且女性也較男性願意對外尋求幫助。顯然,臺灣的父權性別文化不但壓抑女性追求個人成就,也使男性背負過重的社會期待,這些期待也侷限了藍領階層男性再度就業的樣貌。

我們該怎麼做呢?改變文化態度(Cultural Attitudes)會是一種做法。我們應該盡可能的消除職業上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男性也能擔任褓母、祕書;女性也能勝任司機、技術人員,讓所有性別得以適性、適才發展,發揮整體社會最大的專業分工效益。

 

2014 年,聯合國婦女署邀請影星艾瑪華森(Emma Watson)擔任親善大使,並於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為「他支持她」(#HeForShe)倡議活動拉開序幕。在過去追求性別平等的運動中,大多是女性為女性發聲,但 #HeforShe 的宗旨是讓不同性別爭取彼此的平等權利,讓性別平等不單是女性議題,而是人權議題。

 

在其演講中(為什麼艾瑪‧華森的公益演說撼動人心?),艾瑪華森說:「我們不討論男性遭到性別刻板印象禁錮,但他們確實深受其害。如果他們能脫離這樣的束縛,那麼女性的處境也會自然而然改變。如果男性不再需要具有侵略性,女性也就無需屈服。如果男性不再需要立於掌控的位置,女性也無需被控制。

男女天生生理構造本就不同,每個人的心理因素更是迥異,不論男、女、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或是跨性別者),性別平等是所有人都要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不是只有較弱勢的族群站出來為自己發聲。臺灣社會運動人士許秀雯律師曾說:「幸福,是即使分享了也不會變少的東西;平等則是一種,我站起來了,沒有人需要因此倒下的價值。」

延伸閱讀

中小企業還沒佈局 ESG?恐步入衰退一途

E,Environment 環境保護 S,Social 社會責任 G,Governance 公司治理 企業如何參與 ESG?   這是一個目前最夯的話題,從如何避免社會與環境帶來的風險,到環境等減碳等議題,許多檯面上的大型企業早已蓄勢待發,再加上輿論與政府政策的引導,企業更加積極地在找尋答案。   然而上述所提及的企業,抑或是觀察國內各大關於 ESG 獎項得獎的企業,不外乎都是大型集團。但是就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組成的市場環境,如果只有那2%的大型企業在「喊燒」,那這會不會又僅是一場曇花一現的潮流跟隨?   根據 2021 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中提及,2020 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為 154 萬 8,835 家,占全體企業 98.93%;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 931 萬 1 千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 80.94%。   就業人數佔全台灣81% 的中小企業,往往沒有將ESG列為公司的主要營運策略,僅以「利潤」、「控制」與「成長」作為公司每年追尋的進程。在過往與許多台灣中小企業主溝通的過程中,大家不外乎回答的是「我知道這個議題重要!」、「沒有人跟我們說要怎樣來進行!」、「企業以追求利潤為前提,重點是要怎樣賺錢」、「我每年都給員工加薪,這樣不好嗎?」。上述的這些回答,其實只要企業主願意改變,就有機會參與企業向善的運動。   然而為什麼中小企業也要共同參與呢?有三點要跟大家說明。 世界經濟論壇在 2022 的全球風險報告中指出,在近一兩年中,極端氣候、民生危機、氣候行動失敗、社會凝聚力喪失、傳染性疾病依舊是最迫切的威脅。中小企業對於上述風險的應變能力通常都未能事先準備,也未有足夠的後援來因應,然而如果能夠先在 ESG 上有所作為,則有機會延緩危機所帶來的衝擊。   Z 世代(1990 年代末至 2010 年代前期出生)的年輕人已逐漸成為未來的消費主力,這個世代對於「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議題相當地重視。再者 Z 世代由於資訊傳遞相當迅速,當企業道德議題被揭露時,所引發的公關危機將會無止盡地快速「炎上」。因此許多大型企業早已開始研究面對 Z 世代的市場時應有的策略與作為,而身為提供許多未來消費世代服務與產品的中小企業們,如果在 ESG 上未有準備,許多事件一爆發後,往往得到的是網路上言論的攻擊與強烈抵制。   碳排放的議題看似很遠,然而有超過 25%的中小企業,面向的是外銷的市場。在面對主要出口國或區域對於減碳議題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中小企業到底有沒有做好準備?另外身為大型企業供應商的中小企業,是否也能因應業主在 ESG [...]

綠色和平蔡絲婷:綠電先行,刻不容緩

永續發展目標第 13 項「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呼籲全人類立即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Take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其子目標包括將氣候變遷行動方案納入國家政策,並強化所有國家對災後的復原能力與適應能力,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同時,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承諾。每年,各締約國代表需定期召開締約方會議 (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2015 年 12 月,195 個締約國於 COP21 一致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意以工業革命前的氣溫為基準,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攝氏 2 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   此外,永續發展目標第 7 項亦為「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 永續的,以及現代的能源」(Ensure access to affordable, reliable, sustainable and modern energy for all),其子目標包括:在西元 2030 年前,確保所有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以及現代的能源服務;在西元 2030 年以前,大幅提高全球再生能源占比;在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