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中)
上一篇我們從「品牌/全球品牌 (Brand / Global Brand)」與「社會文化資本的有效鏈結(Linkage to Similar Socio-cultural Context)」兩個面向,來探究公私部門協力的成功因子,這一篇,我們將分享最後三個關鍵因素。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上) 第三個,是相同目的與利益(Common Purpose and Interest)。 能夠達成合作,除了上述的條件外,利益與目的的結合,才會真正開啟對話。目的的溝通相對容易,如果合作夥伴有一個精準且明確的使命,而社會創新組織的核心能力可以提供相對應的服務,那這樣的合作極有可能開展。 然而除了相同目的外,我想特別說明「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差別。以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與 Impact Hub Taipei 合作的公益孵化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慈濟基金會一直以來強調的四大志業,都是從「人」最根本的需求出發,而長期以來,基金會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面向上的投入,也是大家可以清楚看見的。 因此,2017 年慈濟基金會推出的「Fun 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就在組織使命明確,且欲透過公益教育、資訊、培力、推廣與研究等面向,並透過其長期在公益領域的累積,打造出一個協助台灣青年公益計畫實踐的平台。這個計畫能夠推出,除了基金會內部的共識、資源整合與長期的承諾,更在當時馮燕政委(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的指引,以及政策的搭配下,為台灣的社會創新生態圈注入了一股新的資源與能量。 Insight Impact Hub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上)
在社會創新抑或是社會企業領域中,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夥伴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或是如何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合作,其實我們也是經由嘗試、開發與實驗,慢慢摸索出箇中道理。 2015 年 8 月 1 日,Impact Hub Taipei 在台灣正式落地生根。五年來我們藉由老屋改造,提供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新創團隊一個舒適的工作空間,也透過社群活動,打造共好共創的影響力社群。再者,我們與大型企業及基金會的合作,開創一個又一個社會創新孵化與加速計畫,陪伴並培力許多社會創新組織,提升其策略性成長思維,而也因為有政府的政策引導,讓社會創新孵化在生態系中享受相對應的資源與扶助。 上述提及的案例,其能夠開花結果的因素,不外乎是從第一部門(政府)、第二部門(民間企業)到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們)積極地參與。尤其以 2018 年,我們成功取得「台北 NPO 聚落(NPO Hub Taipei)」六年經營權後,為社會創新領域中,「公部門+私部門+社區(居民)+學校」的協力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也因此,這棟 NPO 聚落不僅聚集了台灣社會創新的正向能量,成為市政府(業主)、民間企業、跨國企業、NPO 以及社會企業共同合作的典範,更分別於 2019 年與 2020 年,獲得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經營特別獎」以及「金點設計獎標章(整合設計類)」。 然而究竟在社會創新抑或是社會企業領域中,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夥伴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或是如何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合作,其實我們也是經由嘗試、開發與實驗,慢慢摸索出箇中道理。 […]
城市浪人專訪:放膽嘗試 追逐自我價值
城市浪人是勇於挑戰的創新教育團隊,透過獨創的任務與體驗模式讓青年勇敢突破,藉由接觸真實社會探索熱忱,啟發每位青年找到發揮自我價值的領域,並在實踐行動中達成讓世界變更好的願景。 培養行動的勇氣 團隊的執行長Sunny,坦言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也在臺、美兩地的求學與教學過程中,看見了東、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希望將自身經驗融合城浪的體驗設計,讓更多年輕人可以不受侷限地探索自我,並藉由行動實踐理想。 「其實青年從來不缺夢想,只是沒有跨出舒適圈的勇氣。」加入城市浪人後,Sunny曾籌辦多次城浪挑戰賽,更與多方機構合作,讓活動結合「自我覺察與探索」、「冒險挑戰」、「連結再造」以及「社會參與」四大面向的體驗設計,幫助青年找到自我價值,以創新方式更深度、跨域地認識自己,進而發揮自身影響力,用創新行動實踐社會責任。 擴充你的夢想Database 隨著年紀增長,城浪發現,臺灣大學生對未來的夢想愈趨保守,填鴨式的教學環境讓年輕人的生命經驗裡缺乏刺激,故很難從既有的想像中找尋自己覺得特別重要的問題。因此,找尋明確的行動目標還不夠,如何陪伴青年培養行動勇氣,並找到值得投入畢生熱情的志業,解決社會問題,才是城市浪人所追求的使命。 為期三週的挑戰賽未必讓你的人生一片光明,但這會是一顆充滿啟發的種子。」不去迎合社會期待,也不願隨波逐流,城浪期許青年在生活的城市中建立敏銳的觀察力,用力感受刺激,在困惑的時候學會找尋解答的方法,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中找尋與自己產生交集的連結點,藉此觸發更多實踐機會,當個有故事的浪人。 勇於挑戰 貫徹城浪精神 「無論我身在何方,都是為了擷取更多養分和經驗,然後帶回臺灣。」-Sunny。 過去在 TFA (Teach For America) 擔任高中數學老師三年的 Sunny,對教育有著無比熱忱,更希望回到臺灣貢獻己力,幫助學生獲得重新定錨的機會,不再迷航。然而,走出教室,肩負著運籌帷幄的職責,Sunny也直言,從一名教育工作者變成團隊負責人,自己也還在角色轉換中調適工作心態,從試錯的過程中爬起,相信自己能夠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在帶領城浪繼續前進的路上成為真正的城市浪人。 好比一塊磁鐵 讓我們彼此靠攏 「我們不想獨善其身,這不是城浪的風格。」從一開始的台大車庫,一路以來歷經不同的辦公位置,最後選在NPO Hub落腳,對城浪而言,可以和非營利組織及與SDGs具有深度關聯的進駐團隊一同辦公,不僅是NPO Hub提供的潛在優勢,也是Hubbers所嚮往的工作空間。 「我們在Founder’s Corner認識了森思眼動,覺得眼動科技超酷的!便一起在百工日記活動合作,讓學生可以認識更多特別的職涯領域。」NPO Hub開放的共享空間讓工作氛圍增添了一分人情味;會員專屬的社群活動就像是一塊專屬社會創新的磁鐵,讓Hubbers可以跨領域產生更多連結。NPO Hub深信,只要秉持著開放的心,即便各自投入的專業領域不同,也能激盪出為世界改變的創意行動,感受社會影響力帶來的驚喜。 […]
青年民主協會專訪:屬於青年的世代力量
以青年視角出發,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關注青年議題及社會時事,透過串連社會各方資源連結青年,更在2018年、2020年因應地方公職人員及總統大選所號召的「青年民主返鄉列車計畫」中獲得廣大迴響,成功帶動青年返鄉,展現民主行動力,打造世代正義的臺灣。 多元關注 強化青年論述 一直以來,努力替青年族群發聲的青民協,不光注重年輕人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從官網與粉絲專頁中,都能看見他們對社會各個面向的關注。對於公眾議題的篩選,理事長張育萌認為,其實所有事情都與年輕世代息息相關,不應侷限特定政策或討論內容,希望透過廣泛監督,推動青年論述主流化。 除了青年主流化,如何讓居住環境更友善、包容,實踐平權社會與世代正義,是引領青民協向前邁進的原動力。「我們知道政府越來越關注年輕人的聲音,教育部也有專責青年事務的青年發展署,不過國家執行各方政策時仍難以面面俱到。」縱使青年能見度慢慢提高,然而相對高齡的執政團隊與廟堂高官,依舊難以站在年輕世代的角度出發。因此,全面性的青年政策倡議,是協會強化論述的立基點,要替臺灣下個世代、下下世代的生活設想。 扮演資源挹注者 陪伴學生自治培力 經歷過大學社會學的洗禮,育萌笑稱自己已經開了天眼,回不到過去個人主義式的思維,並在人人提倡永續、社會共好的NPO裡,不斷反思青民協能給予社會什麼樣的永續力量。每年寒、暑假,青民協分別會到高雄、台中舉辦「學生自治培力營」,旨在重新分配長期集中在北部的資源,讓青年影響力在各地持續發酵;平時,青民協也會提供學權諮詢,並針對各種青年議題舉辦工作坊,讓年輕人在議題探索的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協會的大門永遠敞開,我們樂見學生蓄積更多能量,成立自己的組織。」未來,青民協期待這些成果能夠逐漸嶄露,以各自分工、彼此合作的永續模式,找到屬於青年的世代共識。 Google也找不到的經驗傳承 協會創立之時,幾位都還是學生的創辦人,白天除了上課,還得兼許多份差,才能支應舊據點租金。沒有財團支持、缺乏夥伴的青民協,只能靠雙手的力量支撐團隊,讓育萌對NPO間資源高度分配不均的問題格外有感,也對日後能夠換到一個更舒適、社群影響力更大的空間抱有憧憬。 成為Hubbers的青民協,不僅擁有各自獨立的工作空間,還能感受到人與人以及社群之間的連結,相互分享組織營運的Knowhow。「遠山呼喚的子均學長曾到台大演講,我就在台下幫他拍手,真的沒想過未來可以當鄰居!」過往的校園回憶,對現在育萌來說,能在NPO Hub和前輩相逢,更是始料未及的驚喜,大家可以一起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也在閒暇之餘分享彼此過去的創業經驗。 串連周邊地景 讓地方更有溫度 與地方產生連結,空間才能乘載著故事,然後被細細品味。位在重慶南路與寧波西街交叉口的NPO Hub,緊鄰建國中學,一路延伸過去,還有北一女、總統府等重要機構。「這裡匯集了很多中央機要部門與歷史建築,都是青民協的監督對象,我們也可以就近接觸很多學生。」育萌認為,NPO Hub確實扮演好加速器的角色,不僅幫助協會加快成長速度,也在空間中融入了滿滿人情味,促使團隊進一步思考要如何跟Hub一起分進合擊,創造更多影響力,挹注在更多新興的NPO中。 You also might like
知禾觀點專訪:從創業中找尋初心 重拾對工作的熱情
稻穗越豐實,頭便垂得越低,秉持低穗的謙虛態度和服務精神,是知禾觀點對自己的定義與初衷,並結合資深企劃指導與專業策略評估,為顧客提供廣告設計、活動策畫與整合行銷等服務。 關於知禾觀點 牛頓曾說:「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業界具有豐富經驗的 Ivy,深知廣告行銷的高度競爭性,平時則會多方涉略不同的設計概念與線下行銷活動,透過吸取好的經驗,磨練自己對日常空間的敏銳度,幫助知禾觀點做出市場區隔。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有別於提供單一項目,知禾觀點以「洞查需求、美的定義、腦力激盪、多元連結」四大觀點為策略導向,讓品牌以多元服務的方式確立自身定位,走出與傳統廣告業不同的經營道路。 回想起一路以來的創業路程,知禾觀點創辦人 Ivy 莞爾一笑,緩緩道出過去待在廣告公司高度競爭、部門對立的工作業態,以及自己對於工作疲乏、失去彈性的無奈感。「每個人只想做好自己的事,不懂得互助合作」,失去互動與交流的工作內容導致 Ivy 長久下來對「與人相處」這件事變得很無感,最後發現少了成就感和熱情,專業只能是混口飯吃的工具。 然而,從事廣告業須對生活周遭的細微事務保持一定的敏銳度,才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創意亮點,使廣告的呈現方式耳目一新。曾經失去工作韌性的 Ivy,談起身旁同事們的工作動機,藉此告訴我們知禾觀點的成立緣由。「我認識許多廣告業夥伴,有些人想自由創作,有些人想離開血汗企業、也有人想買房、跑車……而我的想法很單純,只想離開豬隊友,籌組一個自己喜歡,且具有向心力的團隊,做自己喜歡的事。」找回對廣告工作的熱情與初衷,不僅促成了知禾觀點的誕生,也象徵著 Ivy 將積極的工作態度與知禾觀點相互連繫的共同體關係。 溝通深化客戶連結 高CP值強化品牌競爭力 […]
改變如何全球化:Impact Hub 的創立故事
在現在這個時刻,社會及環境的議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到重視,與此同時,我們的政府和經濟體也面臨著嚴重的混亂,但這並非是一連串真正問題的開始,而是一個能大幅度變化的機會。 我們相信,唯一的方法就是整合各式力量,以人類和地球的永續經營為方向,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獲利模式。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正向影響力加速器和協作平台──也就是 Impact Hub 網絡(Impact Hub network)。 平權路上不缺席連年支持同志遊行 聯合利華長年推動多元共融的價值,不僅將建立幸福職場視為企業目標,更從福利制度、企業文化到品牌倡議,多面向發揮影響力,促進更平等、多元與共融的社會。聯合利華永續發展暨企業傳播事務資深經理尤慈霞表示,「性別平等、發揮女力」,「積極賦能支持少數族群」以及「打破刻板印象去標籤化」是聯合利華推動多元共融的三大重點。目前台灣聯合利華女性經理人達60%,高於全球。在力挺少數族群方面,如LGBTQ+,每年全球的彩虹月(6月),聯合利華各地辦公室都會在當地舉辦相關的支持活動,在台灣,早在同性婚姻專法實施前,聯合利華已率先將福利擴大至同性伴侶及收養家庭,並以內部分享及培訓等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與文化,更連年參與10月底舉行的同志大遊行。 故事緣起 2000年時,一群充滿著理想與抱負,來自威爾士大西洋學院的年輕畢業生,希望能夠挑戰現狀、突破框架。因此他們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的千禧年活動中,說服諾貝爾獎得主和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們,針對從全球環境、社會和政治議題之間的關聯進行辦論,最終甚至連達賴喇嘛也以影片的方式進行了演講。 此項大膽創舉讓他們受邀主辦2002年在約翰尼斯堡聯合國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2002 United Nations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中的一項非政府組織活動;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當時並沒有接受邀請,而是規劃了另一個更具有意義的活動──「人民的高峰會(People’s Summit)」。他們與「索維托」(Soweto,位於約翰尼斯堡西南方,是南非最大的黑人城鎮,人口將近百萬)當地的倡議家一起合作,將一處鄉鎮荒地改造成索維托希望之山,他們期待將這裡建設為一個結合藝術及環境教育的社區中心,也因此這裡又有一個別名為「SoMoHo(South Mountain of Hope)」。由民間自行主辦的人民高峰會影響力甚至超越了聯合國原本的高峰會議,甚至他們也成功地邀請到了國家元首以及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來到活動現場。 回到英國後,他們開始構思如何將這樣的觀點帶入到既有的職場生態中,從而幫助人們思考如何去從事能夠解決世界議題且更有目的性的職業。在審視現有的社會脈絡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突破點:人們其實在日常中就會討論出具有影響力並且化為行動的想法,而非獨善其身般的置身事外。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