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衛士基金會 SAFEGUARD DEFENDERS:促進基本人權和法治保障,支持公民社會爭取權利
人權守護者:保護衛士基金會的起源 保護衛士基金會(Safeguard Defenders)是由瑞典人 Peter Dahlin 創立的小型人權非政府組織,前身為 Peter 在中國設立的一個低調基層組織 China Action。China Action 設立法律援助站,給那些因政治迫害而無法獲得法律幫助的人們,可惜在中國警方的調查下被迫關閉。沉潛一段時間的 Peter 於 2016 年重新啟動了這個非政府組織,幾年過後,台灣分部也接著成立,為他們在亞洲進行研究提供基地,並與在地駐點夥伴合作,包括教師、律師、當地獨立媒體及推廣和保護人權法治的公民社會組織,共同致力於提升在地公民社會和人權捍衛者的能力。 支持法治原則,積極傳播人權信息 保護衛士基金會是法治原則的主要倡導者,法治原則即為每個國家的公民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可是在一些國家,執政黨可能在涉及政府官員的利益上的議題時,為了達到國家的最佳利益而將自身凌駕於法律之上。這些都可能導致法律的濫用,繼而損害人民的生計,更使政治人物的權力無人監督。保護衛士基金會發表的許多文章都與此現象有關,支持與致力於保護人權相關運動,並積極傳播關於濫用人權的信息。例如:發表了一篇引起廣泛關注的文章,內容講述中國開始在海外設置秘密警察站,而保護衛士基金會堅決反對這種作法。 研究議題與政策,持續推動使命 保護衛士基金會的台北工作夥伴,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研究與東亞有關的議題,收集資料並整理文章與公眾和政界人士分享,希望透過他們的工作實現兩個目標:第一,幫助公眾了解本國以外其他國家存在的人權問題;第二,鼓勵政策制定者向他國施加壓力,希望他們能更保障人權。儘管他們的團隊人數不多,但他們所做的工作對亞洲人民生活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期許日後能促使更多人看見保護衛士基金會的存在,重視亞洲所存在的人權問題。 和活絡友善的社群一齊為社會努力 台灣是保護衛士基金會在第一個亞洲辦事處,而台灣擁有開放的公民社會和鄰近威權國家的地便性,對於從事議題研究與倡議的保護衛士基金會來說,其自由度與包容的社會風氣,無疑是最佳的駐點選擇。他們選擇落腳於台北 NPO 聚落,聚落裡開放的辦公空間、公共區域,以及公用會議室、活動場地,還有友善熱情的經營團隊、與關注多元化議題的社群夥伴,都為小型組織提供充分的支持。期待與不同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為更好的社會努力! You also might like
新創斜角巷專訪:建立新創社群連結,陪伴創業者成⻑茁壯
「創業就像魔法,新創斜角巷則是帶領創業者通往商業世界的魔法入口。」 新創斜角巷的共同創辦人 —— 周宥勝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不會魔法的人被稱為麻瓜,斜角巷則是通往魔法世界的通道。 創立緣起 —— 從自身經驗出發,看見新創組織共同的痛點 宥勝雖然年紀輕輕,卻有大量的創業經驗,自大學至今已投入超過 10 個創業項目。在豐富的創業歷程中,宥勝發現新創團隊普遍會遇到經營面、資金面等相似的困難點,但因新創組織通常成員較少,導致管理階層經常找不到合適的諮詢管道。觀察到這個現象的宥勝,希望提供新創組織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便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共同創立了「新創斜角巷」,成功連結起創始股東,一同陪伴新創團隊成⻑茁壯。 匯聚多樣的資源,發揮社群的力量 自 2022 年初設立至今,新創斜角巷已成功辦理 2 期培力計畫,匯集創業領域具備實戰經驗的講師,帶領學員從「商業模式」、「管理模式」、「投資與融資模式」等 3 大模組課程中,深度學習創業者必備的經營知識。 此外,新創斜角巷也舉辦「主題交流分享會」、「共同創辦人媒合會」、「新創團隊交流聚會」等豐富多元的活動,串聯新創社群間的資源與人脈,許多如「健康盟」、「居家整聊室」等知名的組織,也都是新創斜角巷曾邀請過的合作夥伴,成功促成跨組織的交流與鏈結。 在豐碩的果實背後,總會有個不畏艱難、辛勤澆灌的人,宥勝在新創斜角巷便扮演著這樣的角色。縱使耗費了大量精力籌備各式活動,宥勝仍然樂此不疲,並向我們分享他對於團隊未來的期許,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熱忱與用心。 未來展望 —— 舉辦創業營、打造新創正循環 除了目前的培力計畫與各式聚會外,宥勝表示未來會考慮嘗試舉辦兩天一夜的創業營隊,增加課程的強度與密度。另外,也期許參與計畫的團隊都能順利地成⻑,待各個組織成熟後,能夠投資並支持更多具有潛力的新創,形成正向的循環。 宥勝的影響力基地 —— 具有「人氣」的 Impact Hub […]
為烽科技專訪:用科技解決問題,串起鐘錶與人的新連結
「我們所在做的事情就像在 『編織』,串接起鐘錶店、鐘錶師傅與顧客間的連結,所以便將公司取名為『 Weaven 為烽科技 』。」 為烽科技創辦人 蔡駿騵 JY 眼前這兩位二十多歲的青年,分別是為烽科技的創辦人 蔡駿騵 JY ,以及共同創辦人 張育豪 Roy。 從大學時期便展開的創業冒險 自大學時期開始, 身為鐘錶店二代的 JY 就已萌生創業的念頭,到不同的學校招募來自多樣背景的夥伴,從自家的鐘錶產業出發,秉持著「用科技解決問題」的精神,共同合作開發獨家專利商品「機械錶智慧收藏盒」,為機械錶進行機芯檢測與智慧上鍊,並結合手機顯示機械錶的檢測結果,功能齊全彷彿一位專屬錶匠。除此之外,大學時期的 JY 和夥伴們也積極地參加以創新創業為主軸的黑客松活動,瞭解創業過程中需要思考評估的面向。一同參與此次訪問的共同創辦人 Roy ,正是 JY 在大學時期志同道合的夥伴。 成功募資百萬,朝目標邁進 為烽科技自 2018 年創立,經過 3 […]
美國國際民主協會 NDI 台北辦事處專訪:在民主的路上並肩前行
「Working for democracy and making democracy work!」「我們為民主國家而奮鬥,我們的目標是讓民主可以實際在不同的地方運作」 NDI 是一個國際性組織,以推動地方民主為職責,積極在各地為民主社會而努力,在不同的國家皆有推行民主的據點,重視不同國家間的同儕學習,舉辦定期會議分享彼此的工作內容以及經驗,在亞洲已有 9 個辦事處,而台北辦事處於 2021 年 3 月成立,短短半年已取得了立法院開放國會的計畫,未來更多與立法院合作的行動方案也同步進行當中! 從生活中提倡民主 年度三大計劃的落地與執行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個高級理念,NDI 讓民主真正地在各國落地深根,讓社會大眾能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在一系列計畫中擔任導師的角色,並制定出年度三大企畫,從「青年參與」讓青年有更多參與議題的機會,用行動支持想法,到「開放國會」讓公民能實際參與國會運作,政策更加透明化,最後是「打擊假消息」讓人民不受假訊息影響,能擁有思辨訊息的能力。 輸出台灣民主的成功經驗 NDI 台北辦事處駐地總監 Alfred 提到,台灣像是一場成功的大型社會實驗,民主經驗為亞洲數一數二的豐富,從性別平權到少數族群,每個議題背後都有蓬勃的社群團體支持,NDI 希望讓國際看見台灣發展民主的成功模板,是如何利用透明的公民團體推進討論,進一步達成組織間的共識,再一同引起大眾的共鳴。 「在全球因疫情及政治因素而動蕩不安時,台灣反而能基於民意並迅速做出反應及行動,才能成功控制住病毒的擴散,這樣民主推進的過程在亞洲國家中是相當少見的」Alfred 和我們分享他的觀察,並表示 NDI […]
城市浪人專訪:放膽嘗試 追逐自我價值
城市浪人是勇於挑戰的創新教育團隊,透過獨創的任務與體驗模式讓青年勇敢突破,藉由接觸真實社會探索熱忱,啟發每位青年找到發揮自我價值的領域,並在實踐行動中達成讓世界變更好的願景。 培養行動的勇氣 團隊的執行長Sunny,坦言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也在臺、美兩地的求學與教學過程中,看見了東、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希望將自身經驗融合城浪的體驗設計,讓更多年輕人可以不受侷限地探索自我,並藉由行動實踐理想。 「其實青年從來不缺夢想,只是沒有跨出舒適圈的勇氣。」加入城市浪人後,Sunny曾籌辦多次城浪挑戰賽,更與多方機構合作,讓活動結合「自我覺察與探索」、「冒險挑戰」、「連結再造」以及「社會參與」四大面向的體驗設計,幫助青年找到自我價值,以創新方式更深度、跨域地認識自己,進而發揮自身影響力,用創新行動實踐社會責任。 擴充你的夢想Database 隨著年紀增長,城浪發現,臺灣大學生對未來的夢想愈趨保守,填鴨式的教學環境讓年輕人的生命經驗裡缺乏刺激,故很難從既有的想像中找尋自己覺得特別重要的問題。因此,找尋明確的行動目標還不夠,如何陪伴青年培養行動勇氣,並找到值得投入畢生熱情的志業,解決社會問題,才是城市浪人所追求的使命。 為期三週的挑戰賽未必讓你的人生一片光明,但這會是一顆充滿啟發的種子。」不去迎合社會期待,也不願隨波逐流,城浪期許青年在生活的城市中建立敏銳的觀察力,用力感受刺激,在困惑的時候學會找尋解答的方法,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中找尋與自己產生交集的連結點,藉此觸發更多實踐機會,當個有故事的浪人。 勇於挑戰 貫徹城浪精神 「無論我身在何方,都是為了擷取更多養分和經驗,然後帶回臺灣。」-Sunny。 過去在 TFA (Teach For America) 擔任高中數學老師三年的 Sunny,對教育有著無比熱忱,更希望回到臺灣貢獻己力,幫助學生獲得重新定錨的機會,不再迷航。然而,走出教室,肩負著運籌帷幄的職責,Sunny也直言,從一名教育工作者變成團隊負責人,自己也還在角色轉換中調適工作心態,從試錯的過程中爬起,相信自己能夠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在帶領城浪繼續前進的路上成為真正的城市浪人。 好比一塊磁鐵 讓我們彼此靠攏 「我們不想獨善其身,這不是城浪的風格。」從一開始的台大車庫,一路以來歷經不同的辦公位置,最後選在NPO Hub落腳,對城浪而言,可以和非營利組織及與SDGs具有深度關聯的進駐團隊一同辦公,不僅是NPO Hub提供的潛在優勢,也是Hubbers所嚮往的工作空間。 「我們在Founder’s Corner認識了森思眼動,覺得眼動科技超酷的!便一起在百工日記活動合作,讓學生可以認識更多特別的職涯領域。」NPO Hub開放的共享空間讓工作氛圍增添了一分人情味;會員專屬的社群活動就像是一塊專屬社會創新的磁鐵,讓Hubbers可以跨領域產生更多連結。NPO Hub深信,只要秉持著開放的心,即便各自投入的專業領域不同,也能激盪出為世界改變的創意行動,感受社會影響力帶來的驚喜。 […]
青年民主協會專訪:屬於青年的世代力量
以青年視角出發,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關注青年議題及社會時事,透過串連社會各方資源連結青年,更在2018年、2020年因應地方公職人員及總統大選所號召的「青年民主返鄉列車計畫」中獲得廣大迴響,成功帶動青年返鄉,展現民主行動力,打造世代正義的臺灣。 多元關注 強化青年論述 一直以來,努力替青年族群發聲的青民協,不光注重年輕人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從官網與粉絲專頁中,都能看見他們對社會各個面向的關注。對於公眾議題的篩選,理事長張育萌認為,其實所有事情都與年輕世代息息相關,不應侷限特定政策或討論內容,希望透過廣泛監督,推動青年論述主流化。 除了青年主流化,如何讓居住環境更友善、包容,實踐平權社會與世代正義,是引領青民協向前邁進的原動力。「我們知道政府越來越關注年輕人的聲音,教育部也有專責青年事務的青年發展署,不過國家執行各方政策時仍難以面面俱到。」縱使青年能見度慢慢提高,然而相對高齡的執政團隊與廟堂高官,依舊難以站在年輕世代的角度出發。因此,全面性的青年政策倡議,是協會強化論述的立基點,要替臺灣下個世代、下下世代的生活設想。 扮演資源挹注者 陪伴學生自治培力 經歷過大學社會學的洗禮,育萌笑稱自己已經開了天眼,回不到過去個人主義式的思維,並在人人提倡永續、社會共好的NPO裡,不斷反思青民協能給予社會什麼樣的永續力量。每年寒、暑假,青民協分別會到高雄、台中舉辦「學生自治培力營」,旨在重新分配長期集中在北部的資源,讓青年影響力在各地持續發酵;平時,青民協也會提供學權諮詢,並針對各種青年議題舉辦工作坊,讓年輕人在議題探索的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協會的大門永遠敞開,我們樂見學生蓄積更多能量,成立自己的組織。」未來,青民協期待這些成果能夠逐漸嶄露,以各自分工、彼此合作的永續模式,找到屬於青年的世代共識。 Google也找不到的經驗傳承 協會創立之時,幾位都還是學生的創辦人,白天除了上課,還得兼許多份差,才能支應舊據點租金。沒有財團支持、缺乏夥伴的青民協,只能靠雙手的力量支撐團隊,讓育萌對NPO間資源高度分配不均的問題格外有感,也對日後能夠換到一個更舒適、社群影響力更大的空間抱有憧憬。 成為Hubbers的青民協,不僅擁有各自獨立的工作空間,還能感受到人與人以及社群之間的連結,相互分享組織營運的Knowhow。「遠山呼喚的子均學長曾到台大演講,我就在台下幫他拍手,真的沒想過未來可以當鄰居!」過往的校園回憶,對現在育萌來說,能在NPO Hub和前輩相逢,更是始料未及的驚喜,大家可以一起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也在閒暇之餘分享彼此過去的創業經驗。 串連周邊地景 讓地方更有溫度 與地方產生連結,空間才能乘載著故事,然後被細細品味。位在重慶南路與寧波西街交叉口的NPO Hub,緊鄰建國中學,一路延伸過去,還有北一女、總統府等重要機構。「這裡匯集了很多中央機要部門與歷史建築,都是青民協的監督對象,我們也可以就近接觸很多學生。」育萌認為,NPO Hub確實扮演好加速器的角色,不僅幫助協會加快成長速度,也在空間中融入了滿滿人情味,促使團隊進一步思考要如何跟Hub一起分進合擊,創造更多影響力,挹注在更多新興的NPO中。 You also might like
知禾觀點專訪:從創業中找尋初心 重拾對工作的熱情
稻穗越豐實,頭便垂得越低,秉持低穗的謙虛態度和服務精神,是知禾觀點對自己的定義與初衷,並結合資深企劃指導與專業策略評估,為顧客提供廣告設計、活動策畫與整合行銷等服務。 關於知禾觀點 牛頓曾說:「如果我能看得更遠, 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業界具有豐富經驗的 Ivy,深知廣告行銷的高度競爭性,平時則會多方涉略不同的設計概念與線下行銷活動,透過吸取好的經驗,磨練自己對日常空間的敏銳度,幫助知禾觀點做出市場區隔。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有別於提供單一項目,知禾觀點以「洞查需求、美的定義、腦力激盪、多元連結」四大觀點為策略導向,讓品牌以多元服務的方式確立自身定位,走出與傳統廣告業不同的經營道路。 回想起一路以來的創業路程,知禾觀點創辦人 Ivy 莞爾一笑,緩緩道出過去待在廣告公司高度競爭、部門對立的工作業態,以及自己對於工作疲乏、失去彈性的無奈感。「每個人只想做好自己的事,不懂得互助合作」,失去互動與交流的工作內容導致 Ivy 長久下來對「與人相處」這件事變得很無感,最後發現少了成就感和熱情,專業只能是混口飯吃的工具。 然而,從事廣告業須對生活周遭的細微事務保持一定的敏銳度,才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創意亮點,使廣告的呈現方式耳目一新。曾經失去工作韌性的 Ivy,談起身旁同事們的工作動機,藉此告訴我們知禾觀點的成立緣由。「我認識許多廣告業夥伴,有些人想自由創作,有些人想離開血汗企業、也有人想買房、跑車……而我的想法很單純,只想離開豬隊友,籌組一個自己喜歡,且具有向心力的團隊,做自己喜歡的事。」找回對廣告工作的熱情與初衷,不僅促成了知禾觀點的誕生,也象徵著 Ivy 將積極的工作態度與知禾觀點相互連繫的共同體關係。 溝通深化客戶連結 高CP值強化品牌競爭力 […]
改變如何全球化:Impact Hub 的創立故事
在現在這個時刻,社會及環境的議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到重視,與此同時,我們的政府和經濟體也面臨著嚴重的混亂,但這並非是一連串真正問題的開始,而是一個能大幅度變化的機會。 我們相信,唯一的方法就是整合各式力量,以人類和地球的永續經營為方向,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獲利模式。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正向影響力加速器和協作平台──也就是 Impact Hub 網絡(Impact Hub network)。 平權路上不缺席連年支持同志遊行 聯合利華長年推動多元共融的價值,不僅將建立幸福職場視為企業目標,更從福利制度、企業文化到品牌倡議,多面向發揮影響力,促進更平等、多元與共融的社會。聯合利華永續發展暨企業傳播事務資深經理尤慈霞表示,「性別平等、發揮女力」,「積極賦能支持少數族群」以及「打破刻板印象去標籤化」是聯合利華推動多元共融的三大重點。目前台灣聯合利華女性經理人達60%,高於全球。在力挺少數族群方面,如LGBTQ+,每年全球的彩虹月(6月),聯合利華各地辦公室都會在當地舉辦相關的支持活動,在台灣,早在同性婚姻專法實施前,聯合利華已率先將福利擴大至同性伴侶及收養家庭,並以內部分享及培訓等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與文化,更連年參與10月底舉行的同志大遊行。 故事緣起 2000年時,一群充滿著理想與抱負,來自威爾士大西洋學院的年輕畢業生,希望能夠挑戰現狀、突破框架。因此他們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的千禧年活動中,說服諾貝爾獎得主和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們,針對從全球環境、社會和政治議題之間的關聯進行辦論,最終甚至連達賴喇嘛也以影片的方式進行了演講。 此項大膽創舉讓他們受邀主辦2002年在約翰尼斯堡聯合國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2002 United Nations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中的一項非政府組織活動;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當時並沒有接受邀請,而是規劃了另一個更具有意義的活動──「人民的高峰會(People’s Summit)」。他們與「索維托」(Soweto,位於約翰尼斯堡西南方,是南非最大的黑人城鎮,人口將近百萬)當地的倡議家一起合作,將一處鄉鎮荒地改造成索維托希望之山,他們期待將這裡建設為一個結合藝術及環境教育的社區中心,也因此這裡又有一個別名為「SoMoHo(South Mountain of Hope)」。由民間自行主辦的人民高峰會影響力甚至超越了聯合國原本的高峰會議,甚至他們也成功地邀請到了國家元首以及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來到活動現場。 回到英國後,他們開始構思如何將這樣的觀點帶入到既有的職場生態中,從而幫助人們思考如何去從事能夠解決世界議題且更有目的性的職業。在審視現有的社會脈絡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突破點:人們其實在日常中就會討論出具有影響力並且化為行動的想法,而非獨善其身般的置身事外。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