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中)
- Impact Hub Taipei
- Rich|Co-founder, CEO
上一篇我們從「品牌/全球品牌 (Brand / Global Brand)」與「社會文化資本的有效鏈結(Linkage to Similar Socio-cultural Context)」兩個面向,來探究公私部門協力的成功因子,這一篇,我們將分享最後三個關鍵因素。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上)
第三個,是相同目的與利益(Common Purpose and Interest)。
能夠達成合作,除了上述的條件外,利益與目的的結合,才會真正開啟對話。目的的溝通相對容易,如果合作夥伴有一個精準且明確的使命,而社會創新組織的核心能力可以提供相對應的服務,那這樣的合作極有可能開展。
因此,2017 年慈濟基金會推出的「Fun 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就在組織使命明確,且欲透過公益教育、資訊、培力、推廣與研究等面向,並透過其長期在公益領域的累積,打造出一個協助台灣青年公益計畫實踐的平台。這個計畫能夠推出,除了基金會內部的共識、資源整合與長期的承諾,更在當時馮燕政委(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的指引,以及政策的搭配下,為台灣的社會創新生態圈注入了一股新的資源與能量。
Insight
Impact Hub Taipei 要再次重申,除了合作組織的目的明確外,唯有當彼此(利害關係人)都認同其帶來的意義,以及這樣共同利益的建置過程是要以「長期」的時程來規劃,不以短期績效為導向,才有機會開展出永續的社會影響力。
第四是在跨部門協力下,能否促成商業/公共服務創新(Business /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除了「信任」與「共好」是彼此的共識外,是否達成商業上與公共服務的創新? 也是合作夥伴間想要達成的績效成果。
以 Impact Hub Taipei 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提案設計的「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 (Carrefour impact)」為例,當時因為與「家樂福真食獎(Carrefour Foodture Award)」孵化案的合作,我們知道家樂福集團在世界推行的「食物轉型 Actfor Food」理念,而台灣家樂福不只推動領先於亞洲的「非籠飼雞蛋(the Cage Free Egg)」承諾與行動,也積極引進社會企業商品及推動台灣傳產轉型。然而要在既有規模商業模式下,去推動這些非典型商品的成長是辛苦的,除了家樂福本身很積極推動消費者教育及跨域的倡議外,如何在有限資源中,長期發揮影響力更是很大的挑戰。剛好當時我們取得了台北 NPO 聚落的經營權,一樓也剛好就有一個適合的商業空間,也因此就在對的時機與空間,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家的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
位於台北 NPO 聚落一樓的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初代內裝。
這樣商業上與某種程度公共服務的創新,不僅展現了多方協力的成果,家樂福也藉由這個場域和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交流:將影響力實體化,強化員工對於永續商品的認同,也讓這間店做為內部教育訓練的場域。另外這家店也變成了永續的活教室,藉由商品的取捨策略讓消費者更容易選擇,也體認到個人的消費如何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
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 2.0,2021 年 3 月 17 日於此舉行 Impact Talks 影響力系列論壇 #1 消費永續影響力。
Insight
所有的設計,不論是新產品或新的服務流程,都是奠基在改善既有的問題,或是提升使用者的感受,因此這些創新是有憑有據的。社會創新組織在公私部門協力的過程中,是很有機會藉由自身的核心能力,為合作夥伴帶來商業上的創新(一同開發具有社會目的性的產品、擴大服務對象),甚至是有機會在公共服務上(如多扶接送從無障礙接送,擴展到無障礙旅遊,或是台北 NPO 聚落的建置)建立更好的新模式。
最後,所有事物的促成,不外乎是關鍵利害關係人(Key Stakeholders)。
以台北 NPO 聚落的修建工程為例,當初市府在動用市長第二預備金下,完成了第一期的整修工程,然而由於政府經費的限制,NPO 聚落的內部裝修,以及整棟樓的空調設備,都需要民間的資源投入。我們當時也思索,如何透過與更多民間企業的合作,讓 NPO 聚落可以真的變成一個功能齊全且舒適宜人的工作場域。
台北 NPO 聚落一週年慶暨 Impact Hub Taipei 五週年成果記者會。右二為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安妮女士。
Insight
這些關鍵的利害關係人,透過的是社會創新組織平時的累積與串連,當然還有彼此間對於事物的認同,才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壓力下,快速地結合,展現多方協力的成績。
最後一篇,我們將藉由上述的合作經驗,進一步反思過程中 Impact Hub Taipei 學習到了什麼?以及未來會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