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誰」的未來? 2024 Global Goals Week 【未來高峰會 Pact for the Future】
聯合國未來高峰會與行動日 備受全球矚目的未來高峰會(Summit of the Future),在 2024 年 9 月的 Global Goals Week 期間,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展開。在正式的高峰會開始前,為了凝聚起各界共識,安排了兩天的行動日(Action Day),不僅提供了充足的討論空間,更匯集各國超過 7000 名來自私部門、學術界、公民團體以及青年等的代表,讓各界參與者共同思考,並聚焦於具體行動計畫的設計與協作,創造更共融的未來社會。 Pact for the Future:關注未來世代的全球盟約 本次高峰會的重點成果之一,是通過了歷時多年討論與修正的《未來盟約》(Pact for the Future)。該協議可說是各國對於聯合國、國際體系與國際法承諾的有力聲明,其涵蓋五大層面以及延伸的 56 項具體行動,包括「永續發展與融資發展」、「國際和平與安全」、「科學、技術和創新」、「數位合作」、「青年與未來世代參與」以及「國際治理轉型」。 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再進化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所言:「我們沒辦法用上一世代建立的制度,創造出適合下一世代生活的未來。」在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階段,《未來盟約》奠基於這些目標的基礎之上,不僅要讓 SDGs […]
讓我們一起為永續的未來,展開更多行動吧!|2023 Global Goals Week
Global Goals Week 創造一個讓全球公民團體、企業、學術機構與政策制定者等夥伴們齊心發聲、集思廣益與尋求解方的機會,並揭示跨領域、跨世代和跨地區合作的重要性,期許動員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社群的力量,進一步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採取行動,共同推動地球的永續發展。 眼看距離聯合國當初立下《2030 永續發展議程》的承諾,僅剩不到一半的時間;然而,氣候變遷持續加劇,世界各地仍有數百萬人無法接受優質的教育、良好的醫療,截至 2022 年仍有12 億人生活在貧困之中。當前僅有 15% 的永續發展目標步入正軌,其餘卻進展緩慢或者倒退中,甚至掉到 2015 年的基準線以下,這無疑是種警訊。隨著開啟實踐 SDGs 的下半場,各國亟需一同協力,改善當前的負面軌跡,突破停滯不前的困境,往永續未來的目標邁進。 在 Global Goals Week 的期間,聯合國集結了各國的領導者,舉行「2023 SDG 高峰會」(SDG Summit),重新檢視當前實踐 SDGs 的進展與問題,並通過了一項《政治宣言》(Political Declaration),旨在「有效落實 SDGs,加強國家、區域與地方上的夥伴關係,肯認民間社會、企業、學術界與青年等能為實現《2030 永續發展議程》帶來貢獻。」同時,在高峰會之前,為匯集各方民意,更展開了與民間團體跨界對話的「SDG 行動週末」(SDG […]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Impact Hub Taipei x TFT 為台灣而教】
年少時,我們都曾夢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但在歷經過在學、求職、工作等階段,一路走來之後,你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我們是不是都曾因為擔心失敗、衝突,為了穩定的生活,而不敢冒險地去追尋自己的夢。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認真讀書、讀好學校、找好工作,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但這樣就算是成功了嗎?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 Rich & Oliver,因懷抱著幫助他人的夢想,打造一個更永續共好的社會的願景,離開原本高薪的工作環境,希望能夠透過自身影響力為這個社會創造正向的改變,Rich & Oliver 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創立了 Impact Hub Taipei,希望每位在 Impact Hub Taipei 工作的夥伴,都能朝著理想目標邁進,不論是在奮求卓越的任何一條路上,Rich & Oliver 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與夢想。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對生活有目標,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我想要成為可以勇敢面對挑戰,敢冒險的人。」 「我想成為在追尋快樂的路上,依舊保持正向的人。」 「我之前夢想著成為一位領導者,但我發現沒有人天生就是好的領導者,所以我希望可以跟著身邊的夥伴們一起扶持前進。」 在 Impact Hub Taipei 的夥伴,無論是正在往大人的路上邁進,抑或是在成為大人的路上學習,各自都懷揣著不同的理想,有的人想擁有不畏懼的性格,有的人依舊在學習成為理想的自己,但每一位夥伴都共同秉持著真誠、包容與共融的特質,集結著創新的思維和合作共創的影響力,而 […]
在永續/社創領域中,專業是必要,但「整合」更重要!
年輕一輩的工作夥伴常常在思索,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技能,才可以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而許多年輕夥伴也面臨到當有人在問,你是在做哪方面工作時,如果無法快速以市場上已經定義的職位名詞來回答,就會顯得自己不夠專業。 然而在許多新興的產業中,許多工作的內容,甚至是對外的職稱是很難以一個簡單的名詞來定義的。 這些新興領域的工作內容到底需要怎樣的特質與技能呢? 除了取決於該領域的屬性外,當你仔細檢視這些職位工作內容的敘述,不難發現,它需要的是「整合」的能力。當你可以將各個不同利害關係人串連在一起,進而促使大家有共識地往同一個方向前行,一起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能力才是未來在市場上會成功的原因。 我們來看看現今市場上需求量極大的「永續專員」、「ESG顧問管理師」或是在社會創新領域中工作的夥伴,除了要具備相關永續與社會創新領域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跨部門的溝通,一起來檢視基準點、設定未來目標,執行達成目標的項目,最後再來檢驗產生的效益。 在上述工作執行的過程中,這個人不僅會遇到人資、財務、業務、營運、研發、生產以及品管等部門,更重要的是向上、向下、對內、對外的垂直與橫向溝通,你說他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能? 除了顯而易見的「溝通能力」外,能夠將各方訊息「整合」,一起帶動這麼多部門的夥伴,進而達成預定的目標,我想這樣的能力,未來不管在哪裡都適用吧? 所以年輕的夥伴,尤其在新興領域工作的夥伴,千萬不要再認為自己沒有專業。當你在一個領域中努力深耕,發揮整合的專業,這些努力與貢獻,是會相對應回饋給你。另外當你在一個領域中不斷地建立弱連結(認識組織、人脈),最後你需要這些弱連結時,靠的也是整合。 因為只有能夠「整合」起這些弱連結,產生的力量才是真正龐大的。 You also might like
在社會新創組織工作的生存之道(二)
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及了進入社會新創組織前要做的功課,還有進入這樣的組織必備的生存之道。這一篇,我們將分享讓許多人覺得「苦手」的事,在社會新創組織中,要如何離職? 當你進到社會新創組織一段時間,發現自己仍然不太適應,或是你認為人生有下一個目標在追尋。在你經過許多天人交戰的思考後,決定要離開展開下一段旅程前,請記得好好參考以下幾點。 一、請先與直屬主管談談 先找直屬主管說明自身的想法,並告知你已有轉換跑道的打算。這一步可能會有點難以啟齒,但是請你先讓彼此雙方都有一個底,也好展開後續要離職的程序。 二、請思考如何降低對組織的衝擊 如同上一篇文章所述,在社會新創組織內,由於組織規模較小,每一位夥伴都相當重要,因此當你決定要離職,請先思考要如何降低對組織的衝擊。以下 3 點是很重要的參考方向: 1. 請給予內部足夠時間進行交接安排 離職不是拍拍屁股馬上走人!尤其在社會新創領域中工作,你的任務複雜度本來就會牽涉到比較多的利害關係人,當你的職位越高,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也越多,需要進行的內部與外部溝通環節也會更趨複雜。因此請要預估多一點的時間來進行交接。你的直屬主管也必須要有多一點的時間來跟外部進行溝通。 2. 撰寫完整的交接計畫 有些夥伴認為,「交接」是只要把自身工作任務分給組織內其他夥伴,或是簡單地用 Google 雲端,建立好資料夾,再把相關文件檔案一個一個上傳進去就好。真正的交接是不僅要把該傳承下去的文件、檔案與相關資訊都整理好,更需要的是將手邊每一項未完成的事務,清楚交代進度到哪裡,有哪些利害關係人,有哪些 SOP,如此才是完整的交接。一個好的交接計畫,除了是對團隊展現「負責任」的態度,其實也是重新檢視自己過去工作成果的一個最佳機會! 3. 安定Team Member 當有革命情感的夥伴要離開,是每一個組織的痛,尤其在社會新創,這樣的離開更顯得不捨。因此如果你擔任的是帶人的主管職,請額外要記得在適當的時機點,向你的 team member 說明,讓他們的心可以安定。 三、好好寫一封離職信 最後,在與直屬主管討論清楚最後的離職日時,請記得還是要發一封正式的離職信件給組織內負責 HR 的夥伴。這一封離職信不需要文情並茂,也不必硬寫太多理由(請相信真誠的說明就會被感受到),簡單且符合職場禮儀的離職信件,表達要離職的意向,以及交代交接的狀況即可。 四、最後請真誠表達感謝、與好好說再見 這個階段,除了可以回顧在社會新創組織的歷程外,每一份工作中一定都有學習成長、與值得感謝之處,請記得「好好說再見」!即使跨領域到不同產業,希望追尋新的工作機會,公司 […]
在社會新創組織工作的生存之道(一)
社會新創組織適合你嗎?社會新鮮人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加入呢?未來職涯發展又是如何? 近年來,有許多社會新鮮人在找尋工作時,不僅會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符合永續概念(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則希望自己未來的職務,可以促進對社會的改變。因此有人會選擇不一樣的職涯路徑,到社會新創組織(社會企業、NPO、NGO)工作! 然而,往往也有許多人,在進入該領域後,才發現原來滿腔熱血的衝勁是敵不過本質上的水土不服。因此,這篇文章要來跟大家分享,究竟在進入社會新創組織前,我們要先做哪一些功課?還有在這樣的領域中一些生存的小撇步。 首先,我們就先從一般企業與社會新創組織本質上來進行分析。 Edit 組織 一般企業 社會新創組織 運作制度 科層制度 制度化程度高 扁平化 / 矩陣型組織 制度化程度弱 氛圍 嚴謹、按部就班 彈性、自由 工作節奏 執行計畫內的事 變化大、速度快 個人工作複雜度 分工細緻 工作內容較單一、直線 面對利害關係人較單純 多工作業 從零到一、跨領域 面對利害關係人數眾多 工作資源 多、後勤充足 […]
中小企業還沒佈局 ESG?恐步入衰退一途
社會新創組織適合你嗎?社會新鮮人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加入呢?未來職涯發展又是如何? 近年來,有許多社會新鮮人在找尋工作時,不僅會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符合永續概念(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則希望自己未來的職務,可以促進對社會的改變。因此有人會選擇不一樣的職涯路徑,到社會新創組織(社會企業、NPO、NGO)工作! 然而,往往也有許多人,在進入該領域後,才發現原來滿腔熱血的衝勁是敵不過本質上的水土不服。因此,這篇文章要來跟大家分享,究竟在進入社會新創組織前,我們要先做哪一些功課?還有在這樣的領域中一些生存的小撇步。 首先,我們就先從一般企業與社會新創組織本質上來進行分析。 Edit 組織 一般企業 社會新創組織 運作制度 科層制度制度化程度高 扁平化 / 矩陣型組織制度化程度弱 氛圍 嚴謹、按部就班 彈性、自由 工作節奏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下)
前兩篇我們從「品牌/全球品牌 (Brand / Global Brand)」、「社會文化資本的有效鏈結(Linkage to Similar Socio-cultural Context)」、「相同目的與利益 (Common Purpose and Interest)」、「商業/公共服務創新(Business /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以及「關鍵利害關係人(Key Stakeholders)」五個面向來探究公私部門協力的成功因子,最後一篇,我們將反思在這樣公私協力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學習到了什麼? 以及未來的挑戰。 第一個跟大家分享的學習是社會創新組織,要「找出組織的優勢與不可取代性,並善加利用。(Find out strength and niche, and make good use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中)
上一篇我們從「品牌/全球品牌 (Brand / Global Brand)」與「社會文化資本的有效鏈結(Linkage to Similar Socio-cultural Context)」兩個面向,來探究公私部門協力的成功因子,這一篇,我們將分享最後三個關鍵因素。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上) 第三個,是相同目的與利益(Common Purpose and Interest)。 能夠達成合作,除了上述的條件外,利益與目的的結合,才會真正開啟對話。目的的溝通相對容易,如果合作夥伴有一個精準且明確的使命,而社會創新組織的核心能力可以提供相對應的服務,那這樣的合作極有可能開展。 然而除了相同目的外,我想特別說明「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差別。以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與 Impact Hub Taipei 合作的公益孵化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慈濟基金會一直以來強調的四大志業,都是從「人」最根本的需求出發,而長期以來,基金會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面向上的投入,也是大家可以清楚看見的。 因此,2017 年慈濟基金會推出的「Fun 大視野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就在組織使命明確,且欲透過公益教育、資訊、培力、推廣與研究等面向,並透過其長期在公益領域的累積,打造出一個協助台灣青年公益計畫實踐的平台。這個計畫能夠推出,除了基金會內部的共識、資源整合與長期的承諾,更在當時馮燕政委(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的指引,以及政策的搭配下,為台灣的社會創新生態圈注入了一股新的資源與能量。 Insight Impact Hub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上)
在社會創新抑或是社會企業領域中,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夥伴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或是如何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合作,其實我們也是經由嘗試、開發與實驗,慢慢摸索出箇中道理。 2015 年 8 月 1 日,Impact Hub Taipei 在台灣正式落地生根。五年來我們藉由老屋改造,提供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新創團隊一個舒適的工作空間,也透過社群活動,打造共好共創的影響力社群。再者,我們與大型企業及基金會的合作,開創一個又一個社會創新孵化與加速計畫,陪伴並培力許多社會創新組織,提升其策略性成長思維,而也因為有政府的政策引導,讓社會創新孵化在生態系中享受相對應的資源與扶助。 上述提及的案例,其能夠開花結果的因素,不外乎是從第一部門(政府)、第二部門(民間企業)到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們)積極地參與。尤其以 2018 年,我們成功取得「台北 NPO 聚落(NPO Hub Taipei)」六年經營權後,為社會創新領域中,「公部門+私部門+社區(居民)+學校」的協力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也因此,這棟 NPO 聚落不僅聚集了台灣社會創新的正向能量,成為市政府(業主)、民間企業、跨國企業、NPO 以及社會企業共同合作的典範,更分別於 2019 年與 2020 年,獲得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經營特別獎」以及「金點設計獎標章(整合設計類)」。 然而究竟在社會創新抑或是社會企業領域中,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夥伴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或是如何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合作,其實我們也是經由嘗試、開發與實驗,慢慢摸索出箇中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