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9 月,聯合國(United Nations)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並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作為 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其中目標 4: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旨在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的機會(Ensure inclusive and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並期望在 2030 年以前,透過完整的教育,包括學齡前、中小學、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來消除性別差距和貧富差距。
教育機會的分配是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面向,也是世代流動的重要機制。近幾年年來,開發中國家針對教育事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與努力,雖成功提高學生就學率、減少文盲比率,但依然存在教育品質低落、學校課程無法配合現今社經發展需求等問題。
反觀,已開發國家擁有完整的教育政策及系統,有健全的軟硬體設備、充足的師資,人民接受教育的比例也相當高。然而,教育資源分配往往不均,也難以建立鼓勵多元發展的社會風氣,尤其在東亞國家,這樣的問題更明顯。
臺灣補習文化抹煞創意、侷限思想
滿街的榜單、宣傳廣告,臺灣的補習文化早在 50、60 年代就開始了,近 10 年來全臺家數更是衝上顛峰(如下圖)。在過去,學童功課不好才會被送去補習(在此專指文理補習班),就如同「生病才吃藥」一般;但現今社會,大家卻把補習當補藥,成績不好的去加強,成績好的就當多聽一次,可謂「有病養病,沒病補身體」。這樣的補習文化,重學科不重術科,就好比古代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學生被迫只能「背多分」,培養出的是一個個只會念書的考試機器,在無形中抹煞了學童的創意、侷限了思想,因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童缺乏自我探索、懷疑思辨、談判溝通、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的訓練。
芬蘭:我們強調的是學習,不是競爭
以芬蘭為例。芬蘭是全世界圖書館最密集的國家;芬蘭學童的閱讀與科學能力在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中,常居世界之冠。每年,也有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專家學者至芬蘭取經。自 1970 年開始,芬蘭開始實施教育改革,促使政策成功的核心價值,即是「一個也不能少」(No Child Left Behind)的精神。他們不標榜菁英、資優教育,而是透過小班、小校的制度,致力於維護每一位學童公平受教的機會。芬蘭的教育作法,對大多數的亞洲國家來說非常不可思議,但它的確帶來更好的成效。其教育理念包含了幾項特色:
- 彈性上課時數:芬蘭學生沒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學生可自由安排,而OECD針對 7 到 14 歲學童的授課時間調查,發現授課時間與學習表現之間沒有顯著的關連性。
- 家庭作業負擔程度輕: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芬蘭學生一天用在書寫家庭作業的時間幾乎不超過半小時。又根據 OECD,芬蘭 15 歲的學生也幾乎不太需要去補習班或參加額外課程。
- 評語代替評分,輔導代替教導:芬蘭認為學生的學習成效不是根據和同儕比較而來,而是看是否達成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因此芬蘭的學生沒有成績單,只有學習報告。
- 資源專注:把資源配置於初級中學和學習遲緩者身上,因此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並沒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在 OECD 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 鼓勵課後活動:芬蘭認為非政府組織所構成的社群網絡是「第三部門」,鼓勵學童於下課後,參與或自行成立運動休閒、藝文等社團。
- 嚴格的師資標準:自 1979 年以來,芬蘭的中小學老師就必須具備碩士學歷。同時,芬蘭政府也不實施教師、學校評鑑,給予學校、老師最大的尊重和教學自主權。
- 教育體系高度分權化:芬蘭中央所頒布的課綱多只限於彈性的指導架構和共同標準,讓各地政府得以因地制宜,自由規畫課程。
2016年,芬蘭又再次實施新教改,其重點在於「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所有的中小學學生,每年都要挑選一個主題,進行跨領域的專題學習,並由學生主導課程設計與規畫,最後還要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希望藉此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態度,也增加與老師的互動。
別用爬樹能力來判斷一隻魚
反觀臺灣,我們不斷的討論「多元入學」方案,但幾年下來,我們的教學方式是否有新的進展? 最近在網路上瘋傳的一部影片《獻給現代教育體制的訴狀》,影片開頭說到:「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隻魚,牠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的確,我們的社會風氣及教育體制都告訴我們,唯有努力讀書、上好學校、賺大錢才是成功,於是在無形中我們忘記自己的天賦,只覺得不管再怎麼努力,總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社會的期望。
2016年,芬蘭又再次實施新教改,其重點在於「主題式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所有的中小學學生,每年都要挑選一個主題,進行跨領域的專題學習,並由學生主導課程設計與規畫,最後還要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希望藉此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態度,也增加與老師的互動。
反思饒舌《獻給現代教育體制的訴狀》
我們希望,有朝一日,這樣狹隘的成功定義、偏頗的教育觀可以改變。但是,當你的身邊出現一個體制外學習的朋友,他不去學校、在家裡自學,你會如何看待?當你收到一份只有國中畢業的履歷來應徵主管,你是否會請他來面試?你是否能放下偏見,重新評判一個人的教育背景?改變,不是靠自己,而是靠每個人,唯有社會的教育風氣改變,加上制度的配合,才有辦法從根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