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永續發展刻不容緩 Building A Sustainable World: No Time To Delay
26 April 2016 - Impact Hub

過去,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永續發展的各個面向。

 

其實許多環境上的挑戰都是全球規模的危機,即使單一國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人類整體處境仍然岌岌可危。如果我們想要建立一個繁榮、永續發展的世界,那麼徒然追求經濟曲線圖上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這篇專文,我們將以「地球限度」「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為主軸,讓大家對於永續發展有更進一步完整的概念!

 

In the past, we usually forget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ility while we’re pursuing the economic growth.

In fact, many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re universal. It may still impact to all human beings though one country has tried hard to solve that problem. That is to say, the challenge and impact is globalized. If we want to live in a prosperous yet sustainable world, we shall not just pursue the numbers on the economic curves.

So in this article, we’d like to introduce you ” Planetary Boundaries” and ” Social Progress Index ( SPI ) ” to give you a much clear picture of sustainability.

地球:忍耐是有限度的

地球資源不斷地被人類消磨殆盡,人類正在超越地球的限度。2009 年,環境科學家 Johan Rockström( TED 演講:Johan Rockstrom: Let the environment guide our development )找了30位世界頂尖的環境科學家組成一個團隊,列出 9 項重要的環境指標──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分別是:

  1. 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2. 海洋酸化 Ocean acidification
  3. 平流層臭氧耗竭 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4. 氮循環、磷循環 Nitrogen cycle、Phosphorus cycle
  5. 全球淡水使用 Global freshwater use
  6. 土地用途變更 Land-system change
  7. 生物多樣性喪失 Rate of biodiversity loss
  8. 懸浮微粒負載 Atmospheric aerosol loading
  9. 化學污染 Chemical Pollution

2009 年發佈的地球限度

2009 年發佈的地球限度

資料來源:Johan Rockström。2009。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Nature 461

當年,磷循環、海洋酸化逼近地球限度,而氣候變遷、氮循環、生物多樣性等三大指標早已嚴重跨越地球限度(超越綠色內圈),意即超過地球可忍受的限度。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大氣中溫室氣體上升的結果。自 1990 年以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上升 50%,自 1880 年至 2012 年,全球氣溫上升了 0.85℃。溫室氣體科學家 Pieter Tans 指出,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濃度每年平均增加 2 至 3 ppm;聯合國表示,在 21 世紀結束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最高值得不超過 450 ppm,才有可能將全球氣溫升高區間控制在攝氏 2 度以內。

氮循環、磷循環

農民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雖然有助於農作物的收成,卻隱藏著嚴重的危險。許多的氮和磷並沒有被農作物吸收,大量流入地下水和河川,導致河口優養化。這些養分導致藻類大量繁殖,瓜分湖泊中的養分,最終再因為養分不足而死亡。當這些藻類被細菌分解後,會消耗水中的氧氣,導致魚類或其他水中生物缺氧死亡。負責氮磷循環限度的學者,麥基爾大學環境學院的 Elena Bennett 教授指出:「我們需要花更多心力和金錢來淨化水源,否則會越來越常發生無水可飲用的情況,這就是跨越地球限度的後果。」

生物多樣性喪失

46 億年來,地球創造、孕育了驚人的多樣生命,不過,發展不過十萬年的人類活動正在大規模破壞生物多樣性,例如,砍伐森林、汙染海洋等,造成物種數量、基因多樣性及生物適應力下降。亞馬遜森林,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雨林,儘管巴西政府努力加強執法並阻止非法砍伐,2015年遭受破壞的面積仍比去年多出 16%。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相關統計,在 8300 個已知的動物品種中,8% 已經滅絕,22% 瀕臨滅絕。所有的物種彼此依賴生存,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後果必定會反映到人類身上。

 

2015 年,這些學者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再次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地球限度也更新了。生物多樣性喪失改為「生態系統健全」(Biosphere Integrity),並細分為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功能多樣性(Functional Diversity);另外,化學污染則改為「新物質的導入」(Introduction of novel entities),例如,化學上或工程上的新材質發明,舉例來說,氯氟烴(chlorofluorocarbons)就對臭氧層造成嚴重影響。

2015 年發佈之最新地球限度

2015 年發佈之最新地球限度

資料來源:Will Steffen。2015。Planetary boundaries: Gui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a changing planet。Science

比起 2009 年的資料,除了基因多樣性、氮循環仍然超過高風險區之外,磷循環這次也被納入了高風險區;土地用途變更的情況惡化,落在潛在高風險區;氣候變遷也同樣落在潛在高風險區,2015 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 400ppm,儘管跨越了地球限度,尚在可接受的不確定範圍內,不過,一旦高於 450ppm,就會成為高風險區。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臭氧層耗竭的情況有了大幅改善。

在地球限度內,兼顧經濟成長

地球限度是突發環境變化的臨界值,一旦超過這些臨界值,將使地球系統變得不穩定,形成當前和未來社會的風險。澳洲國家大學學者 Will Steffen 說:「若超過這些限度,人類活動將讓地球這個生態系統更不利居住,消弭貧窮的努力將徒勞無功,全球各地的生活條件惡化,包括富裕國家在內。」

 

但並不是從此刻開始,我們就要停止經濟成長,而是要選擇正確的方式讓我們不但能維持經濟成長,也能重視地球限度。舉例來說,我們的能源危機其實不在於過度使用能源,而是使用能源的方式太過依賴燃燒石化燃料;若能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我們就可以擴展能源使用的可能性,進而支持更多的經濟活動,同時避免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透過不同的政策工具,來規範產生負外部性的行為,如:糾正性租稅手段(如,能源稅)、許可證制度(如,碳權)、生產或排放限額、責任確認準則、公共財源支出等。

 

在不侵犯地球限度的前提下,適度地追求經濟成長,這才是真正的進步、永續。

走出 GDP,邁向 SPI!

GDP(國民生產毛額)成長,是人類進步的證據之一,但並不是充分,不是必要、更不是唯一的標準。GDP 的缺點在於不計算的人類的基本需求,如:居所、食物、空氣、水、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但這些基本需求的完備程度和品質都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事實。因此,近年來,國際間紛紛提出「走出 GDP」(Beyond GDP)的聲浪。

2012 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管理界大師 Michael Porter 領導美國非營利機構「社會進步促進會」(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開始建構「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SPI),該指標不再強調經濟發展,而是衡量國家的社會生活與環境生態發展,重新定義國家發展的優劣或成就,並有助於影響各國的施政目標與方向。

2014 年,SPI 評比了全球 132 個國家,涵蓋了全球 94% 的人口(不含臺灣),指數組成分為三大面向──基本人類需求、社會福祉、機會,共涵蓋了 52 個細項,分數從 0 到 100,SPI 值越高,就越接近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社會進步指數

2015 年,SPI 國家排名中,挪威名列第一,接著是瑞典和瑞士。在亞洲地區,排名最高的是第 15 名的日本,中國大陸則為第 92 名。世界第一經濟強權美國,因為醫療保健不均、謀殺案和自殺率都高,排名只有第 16 名,還不如 GDP比它差的加拿大和英國。

共同建構 SPI 的學者Michael Green 於 2014 年在 TED 演講 上指出,以全球 132 國的現況來看,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並不是線性成長關係。他也指出,在低所得的社會中,只要 GDP 稍微成長,就能帶動整體社會進步,但當所得達到一定程度後,經濟成長就會帶來新的社會與環境挑戰,阻礙社會進步。

舉例來說,比較 GDP 和 SPI 來看(如下圖),一些相對不富裕的國家,如哥斯大黎加或巴西,其實都有不錯的社會進步表現;反而近期經濟表現強勢的俄羅斯、中國、印度,在貧富差距、城鄉發展、政治自由、資訊透明、性別等議題的差勁表現,使得他們的社會進步指數較低。

圖片來源:Michael Green 2014年於 TED 演說簡報截圖

圖片來源:Michael Green 2014年於 TED 演說簡報截圖

面對 GDP 成長不再靈光的未來,我們需要的是新觀念、新視野、新方法。聯合國提出的全球永續發展目標,正是引領各國永續發展的標竿,同時,SPI 也提供了我們另一種評估工具。而世界各地的永續發展工作者,包括政府、商務人士、社會企業家、社會運動者、慈善家、科學家、教育家等,正在不約而同地連結彼此,重視地球限度、終結舊時代經濟發展神話,共同實踐全球永續發展的願景。

共同編作:林宇廷、許恆銘、黃敏柔、陳昱築、林政諺

 

參考資料:

  1. 《永續發展新紀元The 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ffrey D. Sachs 著;周曉琪、羅耀宗合譯。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5 年06月。
  2. Johan Rockström et al. 2009。 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Nature 461:472-475。
  3. Will Steffen et al。2015。Planetary boundaries: Gui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a changing planet。Science。
  4. 衡量社會進步的工具─「社會進步指數」介紹。莊麗蘭、許智閔。國土及公共治理專刊。2015年3月。
  5. 地球的限度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葉綠舒。泛科學。2015年1月。
  6. GDP算什麼?要比,就來比社會進步吧!天下雜誌。賀桂芬、黃維德。 2015年04月。
  7. 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
  8.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延伸閱讀

中小企業還沒佈局 ESG?恐步入衰退一途

E,Environment 環境保護 S,Social 社會責任 G,Governance 公司治理 企業如何參與 ESG?   這是一個目前最夯的話題,從如何避免社會與環境帶來的風險,到環境等減碳等議題,許多檯面上的大型企業早已蓄勢待發,再加上輿論與政府政策的引導,企業更加積極地在找尋答案。   然而上述所提及的企業,抑或是觀察國內各大關於 ESG 獎項得獎的企業,不外乎都是大型集團。但是就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組成的市場環境,如果只有那2%的大型企業在「喊燒」,那這會不會又僅是一場曇花一現的潮流跟隨?   根據 2021 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中提及,2020 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為 154 萬 8,835 家,占全體企業 98.93%;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 931 萬 1 千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 80.94%。   就業人數佔全台灣81% 的中小企業,往往沒有將ESG列為公司的主要營運策略,僅以「利潤」、「控制」與「成長」作為公司每年追尋的進程。在過往與許多台灣中小企業主溝通的過程中,大家不外乎回答的是「我知道這個議題重要!」、「沒有人跟我們說要怎樣來進行!」、「企業以追求利潤為前提,重點是要怎樣賺錢」、「我每年都給員工加薪,這樣不好嗎?」。上述的這些回答,其實只要企業主願意改變,就有機會參與企業向善的運動。   然而為什麼中小企業也要共同參與呢?有三點要跟大家說明。 世界經濟論壇在 2022 的全球風險報告中指出,在近一兩年中,極端氣候、民生危機、氣候行動失敗、社會凝聚力喪失、傳染性疾病依舊是最迫切的威脅。中小企業對於上述風險的應變能力通常都未能事先準備,也未有足夠的後援來因應,然而如果能夠先在 ESG 上有所作為,則有機會延緩危機所帶來的衝擊。   Z 世代(1990 年代末至 2010 年代前期出生)的年輕人已逐漸成為未來的消費主力,這個世代對於「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議題相當地重視。再者 Z 世代由於資訊傳遞相當迅速,當企業道德議題被揭露時,所引發的公關危機將會無止盡地快速「炎上」。因此許多大型企業早已開始研究面對 Z 世代的市場時應有的策略與作為,而身為提供許多未來消費世代服務與產品的中小企業們,如果在 ESG 上未有準備,許多事件一爆發後,往往得到的是網路上言論的攻擊與強烈抵制。   碳排放的議題看似很遠,然而有超過 25%的中小企業,面向的是外銷的市場。在面對主要出口國或區域對於減碳議題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中小企業到底有沒有做好準備?另外身為大型企業供應商的中小企業,是否也能因應業主在 ESG [...]

綠色和平蔡絲婷:綠電先行,刻不容緩

永續發展目標第 13 項「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呼籲全人類立即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Take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其子目標包括將氣候變遷行動方案納入國家政策,並強化所有國家對災後的復原能力與適應能力,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同時,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承諾。每年,各締約國代表需定期召開締約方會議 (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2015 年 12 月,195 個締約國於 COP21 一致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意以工業革命前的氣溫為基準,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攝氏 2 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   此外,永續發展目標第 7 項亦為「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 永續的,以及現代的能源」(Ensure access to affordable, reliable, sustainable and modern energy for all),其子目標包括:在西元 2030 年前,確保所有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以及現代的能源服務;在西元 2030 年以前,大幅提高全球再生能源占比;在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