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Talks 影響力系列論壇
經過動盪不安的 2020 年,2021 年要如何復甦將會是各行各業開始面臨的問題,「永續發展」的議題再度浮出檯面引起討論。在社會環境演變劇烈的現在,企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影響力將更加巨大,面對這樣的變化,企業要如何發揮品牌的使命及影響力?如何才能與供應鏈、合作夥伴或其他利益關係人達到共好?企業在實踐永續的經營上做了哪些決策?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及課題又有哪些?
Impact Hub Taipei 以此為精神發起 Impact Talks 影響力系列論壇,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家樂福文教基金會、CSR@天下合作,切入大眾日常所接觸的議題,邀請各領域企業,以不同產業別的角度分享各自的獨特見解,以及對局勢、市場的觀點,目標讓大眾更深入永續發展議題的討論,了解當前台灣社會各行各業的現況,以及如何透過 SDGs 協助解決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危機。
#5 通路永續影響力
第五場的 Impact Talks 以「通路永續影響力」為主題,因疫情管制緣故,以線上論壇形式直播舉行,由顏和正(CSR@天下顧問)擔任主持人,邀請蘇小真(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采樺(全家便利超商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與郭昕宜(foodpanda資深公共事務經理暨發言人)擔任與談嘉賓,分享身在不同規模的通路平台,針對永續議題的觀察、結合核心業務所付諸的實踐、以及途中遇到的困難。
全家 Family Mart 「結合科技,打造剩食議題新解方」
近年來,全家致力於業務執行的改革打造食物浪費新解方,吳采樺部長表示,便利商店的食物浪費量超過70億台幣,其中八成來自於鮮食。對此,全家在生產端研發不藉由添加物來延長食物保存期限的技術;在訂購端結合 AI 人工智慧預測訂購數量;在銷售端推動「友善食光」,串聯消費者一同解決食物浪費。
2019年起推動的友善食光結合「時控條碼」及「時間定價」機制,讓收銀機在鮮食到期前 7 小時自動設定7折優惠。藉由此機制,全家每個月減少 250 噸的垃圾量。此外,為降低優惠更新的資訊傳遞障礙,全家也建立「鮮食動態庫存系統」,優惠商品於系統中一目了然,店員能夠快速檢視需要貼上 7 折貼紙的即期商品,消費者也能直接在全家 App 裡進行搜尋,構成完善的資訊傳遞平台。
推動友善食光的初期,全家曾苦惱於如何讓消費者了解這套機制,對此,全家以 Podcast 作為靈感來源,利用廣播系統宣傳友善食光,呼籲消費者響應。對於永續願景,全家用創新及數位科技進行改革,期待可以善盡自己的所能,和消費者一同創造改變。
我們的生活高度依賴經濟動物,一年食用的家禽將近4億之多,然而大部分的經濟動物卻不如其他動物受到大眾關注。因此,家樂福積極推廣動物福利概念,販售「非籠飼雞蛋」及「透明鮮奶」,藉由認證標章確保雞隻及牛隻的友善飼養環境,提供市場符合永續理念的選擇。
不只是動物福利,家樂福也致力於減塑及影響力的擴展。透過減少自有品牌的塑料包材、推廣自備容器使用及提袋的重複利用,期待開發出適合台灣的減塑系統。更以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作為知識平台,集結精心挑選符合永續理念的商品,為企業提供增加曝光的友善環境,也使消費者能輕鬆認識相關產品。
身為大型企業,家樂福面對的問題是內部夥伴以及消費者對於永續概念的不理解。透過內訓課程,「永續」一詞得以在企業生根,夥伴則成為相關產品的推廣員,向外傳遞知識。然而,蘇小真執行長也提到:「看見只是第一步,面對選擇,我們是否會做出行動?」通路提供我們選擇的可能性,而面對選擇的我們,也都會是創造改變的影響力。
2021年,快速成長的外送產業帶來了大量的回收垃圾。2021上半年,紙容器回收量較去年同期成長了 7.85%。身在第一線串連外送服務的 foodpanda 為了減少浪費,在 App 介面上新增「不索取餐具」的選項,2019至2020一年間減少了 500 萬公斤的垃圾量。
同時,foodpanda 更與關注環境議題的非營利組織 Re-think 合作,展開史上最大的回收素養調查,發覺台灣人雖重視環保,卻不了解如何做好最正確的資源回收。對此, foodpanda 開始教育課程推廣計畫,幫助消費者建立回收的正確觀念。在店家端,foodpanda 則成立環境友善餐廳標籤,利用平台行銷增加認證店家的曝光機會,使店家回應永續議題的努力被消費者看見。
foodpanda 作為投入永續發展的新兵,在 App 介面更新的初期,曾面臨消費者抱怨,或店家因擔心評價而一律提供餐具的問題。但是郭昕宜經理表示,經過習慣的累積,越來越多人願意響應不索取餐具的行動。即便外送已成為大眾日常的一部分,但它不與永續衝突,從改變習慣開始,foodpanda 期待更多人能加入永續生活的行列。
通路永續需要你我參與
全家推出友善食光、家樂福推動非籠飼雞蛋及透明鮮奶、foodpanda 推廣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都可以看出在不同通路是如何積極地思考回應永續議題的方法並作出實際行動。然而市場出現新選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是否願意加入改變的行列,唯有同樣身在消費循環中的我們願意一同響應,永續的願景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