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下)
26 July 2021 - Rich Chen

前兩篇我們從「品牌/全球品牌 (Brand / Global Brand)」、「社會文化資本的有效鏈結(Linkage to Similar Socio-cultural Context)」、「相同目的與利益 (Common Purpose and Interest)」、「商業/公共服務創新(Business /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以及「關鍵利害關係人(Key Stakeholders)」五個面向來探究公私部門協力的成功因子,最後一篇,我們將反思在這樣公私協力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學習到了什麼? 以及未來的挑戰。

→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上

如何達成「公私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mpact Hub Taipei 不藏私報乎你知!(中

第一個跟大家分享的學習是社會創新組織,要「找出組織的優勢與不可取代性,並善加利用。(Find out strength and niche,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m.)」

 

以 Impact Hub Taipei 為例,「國際鏈結」、「國際資訊」與過往在世界各地社會創新領域中累積的方法論與案例,是我們的優勢,再者,我們透過 Impact Hub 全世界的網絡,更可以做到 inbound 與 outbound 的導入與輸出,這也是我們的獨特與不可取代性。


再次強調,組織的核心能力是第一步關鍵。從核心能力出發所提供的服務(商業模式),是不是能被市場驗證,驗證過後能否獲利,爾後是否能規模化或是擴張,團隊組織能否跟上產品與服務的速度,這些都是核心的關鍵。同時,也需要透過時間的積累,才會讓優勢與不可取代性更加顯著。

Insight

社會創新組織在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上,有更多的洞察與見解,因此深耕產出,並掌握在此議題上的話語權,才有機會在社會創新領域中掌握優勢,具有識別以及差異。

第二個學習是,每一個社會創新組織,要如何與合作夥伴「建立起信任並展現彼此間的利益。(Build up trust and demonstrate mutual benefits.)」

 

信任的建立,仰賴平時關係的維護,單純的利益上往來,或是有事才相求的舉動,是無法有效建立信任感。


平時的資訊分享、議題上的串連以及真誠地將所有利害關係人視為「共好」的群體時,才有辦法完成「認識-信任-合作」的路徑。而從信任昇華到合作的階段,也需要耐心等待,這段期間不僅要展現出組織的核心能力,累積真正的實績,才得以真正取得合作的入門票。另外,在合作的同時,是彼此間的利益都必須要兼顧的,如果僅是為了某一方的利益而結合,這樣的關係是無法長久的,從對方與自己都能夠獲得的利益來衡量,才有機會展開長期的共創。

Insight

在社會創新領域中,不會因為組織團隊所做的事情具有社會目的性,就一定會遇到的很好的合作夥伴。多多少少我們仍會遇到僅想從另一方身上獲得資源,但是卻不願意分享自身優勢作為交換,或是到處尋找機會,濫用資源,而不知感恩的夥伴。每個領域的圈子都很小,社會創新領域也不例外,一言一行,給予他人的感受,都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第三個的學習,是與合作夥伴間「理解整體願景,找出大家相同的目的來連結不同的行動。(Identify overarching vision. For we all need to find a common ground/purpose to unify different actions.)」

 

除了前面提到的信任,另外一個重點是,所有的合作開展,是彼此利益與資源相互融合的集大成。而在這個融合之前,理解雙方的願景,同時整理出參與計畫利害關係人的樣貌,透過不同溝通方式(焦點會議、願景工作坊等)來找到大家的共識,進而產生出每一位夥伴皆有參與感的行動,這樣的融合過程,不僅願景與目標一致,彼此間的資源才有可能共享,才可以扣緊上述的「共好」。

Insight

Impact Hub 與其他社會創新組織一樣,採用一個方法論,就是透過「集合影響力 (Collective Impact)」來解決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因為有時許多社會問題牽扯到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太龐大,因此要如何產生跨部門的協作,是需要利害關係人(支持系統)全力的投入與協調,來形成一個彼此間共同的目標。
另外,必須透過反覆且充份的溝通,才可以讓事情所有的參與者(夥伴)們產生信任,而這樣的過程,也會促成持續修正,而更為重要的是,彼此間是使用同一套「評估方法」來檢視集合影響力的效益。

第四個學習是,這過程中要如何與不同利害關係人「達成公私(人民)部門協力。Engage all stakeholders to achieve 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PPPP).」

 

如同一個新的創業項目,通常我們都透過驗證「環境前提(外部前提)」與「條件前提(內部前提)」能否可行,來確認這個創業的項目能否被市場與消費者接受。而社會創新領域中,環境前提包含政策、法規、生態系、企業永續意識(ESG)以及資源的投入(CSR 資源),而條件前提包含組織的核心能力,組織的資源、組織的競爭優勢等等,因此怎樣透過整合,促使「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裡應外合,讓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藉由計畫的整合,來彼此滿足,是成功的關鍵。


因此如何讓彼此間成為「夥伴關係」,並透過各自優勢互補,達成彼此都認同的績效,且願意共同承擔責任,促成體制內外的裡應外合,這一部分是利害關係人們需要用積極的心態來互動的。

Insight

在達成公私部門協力的過程中,合作夥伴彼此間的態度為何?如果僅只是建立在「出資者」或「提供服務者」,或是以「政府(業主)」與「廠商」單純上對下的「權威」關係,那服務提供者僅止會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務」來滿足政府(業主)的需求,其餘可以多提供的服務,或是可以投注的資源,都會在沒有「共同承擔」的承諾下卻步或收手。

最後一點的學習,是這樣的公私部門協力模式,是否可以「連結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Link to the global agenda – SDGs)」

 

現階段,不論從政府、民間企業到學校,許多政策、策略以及教學內容的討論,都不外乎提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這一個 2015 年制定的全球分針,已成為 2030 年前的顯學,因此在許多場合的溝通介面,都會以完成哪一項 SDGs 當作最上層的目標。

Insight

社會創新組織們在先天上因為社會使命,跟 SDGs 間有著強烈的連結,而政府政策無法涵蓋之處,社會創新組織不僅能補足,更可透過公私部門的協力,完成更多永續社會的願景。因此,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更可以與 SDGs 更加靠近。

除了上述五點學習外,Impact Hub Taipei 認為,仍有三點未來的挑戰,這在公私部門協力中必須要時時警惕的。

第一,是「誰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Who is the Key Decision Maker? )」

 

這是我們時常面臨到的挑戰,通常要找到事務推動的關鍵決策者,對於很多社會創新組織,相對是困難的。然而如果真正理解誰才是這個議題真正的推動者,則合作上會較為順利,也可以有相對較多的資源。但是要怎麼辨認真正的決策者,這個之後會有另一篇文章分享。

第二,是「贏得了信任了嗎?知識是共享還是必須被保護?(Trust Earned? Knowledge Sharing or Protection?)」

 

公私部門協力的過程中,彼此間榮辱與共,共同承擔與享受合作成果,才能讓這樣的合作模式長長久久。然而在社會創新領域中,我們仍然時有耳聞,許多原本應共享的成果,被另一方全盤收割,抑或是完全複製與抄襲。因此社會創新組織們,在這樣公私協力的過程當中,除了前兩篇提及的關鍵因素,彼此間簽訂的合約內容是否合理?產出的績效以及對受眾的溝通,是否都能滿足彼此間的公關需求?這些都是要戰戰兢兢處理的!最後,要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因為資源而一時昏頭,慎選合作夥伴才是關鍵!

第三,「資源?是長期還是短期?(Resources? Long-term or short-term?)」

 

資源的互補是支持所有公私協力持續的重要動力。因此確保彼此間對於資源投入的時程,長期的耕耘,才有機會產生更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如果是短期資源,效益也許無法廣與深,但是如何拋磚引玉,透過公私部門協力互動的過程,讓更多夥伴關注此議題,也不失為一個方法。然而對社會創新組織來說,資源是存活下去的關鍵之一,因此如何善用得來不易的資源,需要更精準地計畫。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中提到,「政府工具在執行上,很大程度不宜使用傳統的權威命令,而是必須仰賴溝通與遊說;且有別於過往政府的直接行政,政策工具操作上必須更仰賴民間資源的合作。」(Salamon,2002)我們認為,現階段在政策的主導與民間豐沛的資源,社會創新組織是有極大的機會,在這樣的生態圈中,透過與不同利害關係人,在信任與共識的前提下,開展出許多嶄新的解決方案的。

Impact Hub Taipei 始終相信,所有的公私部門協力或是跨域合作,是在雙方突破「我」這個個體的侷限,轉變成「我們」,在這樣思維下搭建的平台,才真的有機會促成良善且多贏的績效,也真正能夠建立 PPP,甚至是 PPPP(多一個People)的典範。

影響力觀點 Impact Insights

作為台灣社會創新生態系統的建構者和支持者,我們為許多企業、政府、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等提供專業的顧問服務。2021年,我們將透過「影響力觀點(Impact Insights)」,提出我們的見解,進而觸發更多新的點子。邀請大家一起思考、探索與交流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的議題,共同開創影響力的新篇章。

 

「影響力觀點(Impact Insights)」將由 Impact Hub Taipei 的二位共同創辦人 Rich 及 Oliver,輪流撰文分享。

延伸閱讀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Impact Hub Taipei x TFT 為台灣而教】

年少時,我們都曾夢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但在歷經過在學、求職、工作等階段,一路走來之後,你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了嗎?我們是不是都曾因為擔心失敗、衝突,為了穩定的生活,而不敢冒險地去追尋自己的夢。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認真讀書、讀好學校、找好工作,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但這樣就算是成功了嗎?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 Rich & Oliver,因懷抱著幫助他人的夢想,打造一個更永續共好的社會的願景,離開原本高薪的工作環境,希望能夠透過自身影響力為這個社會創造正向的改變,Rich & Oliver 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創立了 Impact Hub Taipei,希望每位在 Impact Hub Taipei 工作的夥伴,都能朝著理想目標邁進,不論是在奮求卓越的任何一條路上,Rich & Oliver 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與夢想。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對生活有目標,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我想要成為可以勇敢面對挑戰,敢冒險的人。」 「我想成為在追尋快樂的路上,依舊保持正向的人。」 「我之前夢想著成為一位領導者,但我發現沒有人天生就是好的領導者,所以我希望可以跟著身邊的夥伴們一起扶持前進。」 在 Impact Hub Taipei 的夥伴,無論是正在往大人的路上邁進,抑或是在成為大人的路上學習,各自都懷揣著不同的理想,有的人想擁有不畏懼的性格,有的人依舊在學習成為理想的自己,但每一位夥伴都共同秉持著真誠、包容與共融的特質,集結著創新的思維和合作共創的影響力,而 Impact Hub Taipei 在這之中也扮演著背後支持的角色,協助大家朝著自己理想的路上前進,也期許自己在未來都能為更好的大人。   那你呢?你又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 恭喜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 十週年了,Impact Hub Taipei 很榮幸能一同分享對於未來的想像! TFT 將在 09/28 -  10/10 在台北華山舉辦十週年系列活動,邀請大家透過「音樂節 x 展覽 [...]

在永續/社創領域中,專業是必要,但「整合」更重要!

整合是一種技能,而且是很難被取代的能力。 年輕一輩的工作夥伴常常在思索,究竟需要具備怎樣的技能,才可以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而許多年輕夥伴也面臨到當有人在問,你是在做哪方面工作時,如果無法快速以市場上已經定義的職位名詞來回答,就會顯得自己不夠專業。 然而在許多新興的產業中,許多工作的內容,甚至是對外的職稱是很難以一個簡單的名詞來定義的。 這些新興領域的工作內容到底需要怎樣的特質與技能呢? 除了取決於該領域的屬性外,當你仔細檢視這些職位工作內容的敘述,不難發現,它需要的是「整合」的能力。當你可以將各個不同利害關係人串連在一起,進而促使大家有共識地往同一個方向前行,一起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樣的能力才是未來在市場上會成功的原因。   我們來看看現今市場上需求量極大的「永續專員」、「ESG顧問管理師」或是在社會創新領域中工作的夥伴,除了要具備相關永續與社會創新領域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跨部門的溝通,一起來檢視基準點、設定未來目標,執行達成目標的項目,最後再來檢驗產生的效益。 在上述工作執行的過程中,這個人不僅會遇到人資、財務、業務、營運、研發、生產以及品管等部門,更重要的是向上、向下、對內、對外的垂直與橫向溝通,你說他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能? 除了顯而易見的「溝通能力」外,能夠將各方訊息「整合」,一起帶動這麼多部門的夥伴,進而達成預定的目標,我想這樣的能力,未來不管在哪裡都適用吧?   所以年輕的夥伴,尤其在新興領域工作的夥伴,千萬不要再認為自己沒有專業。當你在一個領域中努力深耕,發揮整合的專業,這些努力與貢獻,是會相對應回饋給你。另外當你在一個領域中不斷地建立弱連結(認識組織、人脈),最後你需要這些弱連結時,靠的也是整合。   因為只有能夠「整合」起這些弱連結,產生的力量才是真正龐大的。 延伸閱讀